癌症,作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攻克对象。尽管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癌症的发展,但对于晚期实体瘤患者而言,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且这些治疗方式带来的副作用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开发新型、高效且低毒的抗癌药物迫在眉睫。纳米炭铁混悬注射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四川瀛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基础上精心研究开发的新一代纳米药物。纳米炭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等。而以Fe²⁺作为抗癌有效成分,二者相结合,为抗癌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用机制


一、纳米级载体的靶向蓄积机制
1. 肿瘤组织的被动靶向(EPR效应)
纳米颗粒的尺寸优势:纳米级颗粒(通常10-100nm)可通过肿瘤组织异常增生的血管内皮间隙(孔径约100-800nm)渗透到肿瘤组织中,而正常组织血管内皮紧密,难以进入。
滞留效应:肿瘤组织淋巴回流系统不完善,纳米颗粒进入后不易被清除,形成“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效应),从而在肿瘤部位被动蓄积。
2. 可能的主动靶向修饰(若存在配体修饰)
若药物表面修饰有靶向配体(如抗体、肽段、叶酸等),可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进一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主动识别与结合能力,提高靶向效率。
二、纳米炭的载体与功能作用
1. 药物缓释与控释载体
纳米炭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可吸附或包裹药物成分(如铁剂或其他治疗性物质),在体内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药频率。
炭基质的稳定性可保护药物免受体内酶解或化学降解,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2. 局部滞留与示踪作用
纳米炭注射后可在局部组织(如淋巴结)滞留,作为“示踪剂”标记淋巴引流区域,常用于肿瘤手术中淋巴结的显影(类似临床已用的纳米炭混悬液,如“黑染剂”),帮助手术精准切除。
若用于肿瘤治疗,局部滞留可使药物在肿瘤或转移淋巴结处持续释放,增强局部抗肿瘤作用。
三、铁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1. 铁离子的抗肿瘤机制(推测)
氧化应激与细胞毒性:铁离子(Fe²⁺/Fe³⁺)可通过Fenton反应产生活性氧(ROS),诱导肿瘤细胞氧化损伤,破坏DNA、蛋白质及脂质,引发细胞凋亡或坏死。
干扰肿瘤细胞代谢:铁是细胞增殖必需的元素,但肿瘤细胞对铁的需求量更高。纳米铁可能通过超载铁离子,干扰肿瘤细胞内铁稳态,抑制其增殖。
2. 铁作为影像辅助成分
铁元素(如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可作为磁共振成像(MRI)的造影剂,帮助实时监测药物分布与肿瘤部位,实现“治疗-影像”一体化。
四、可能的协同作用机制
1. 炭-铁组合的增效作用
纳米炭的靶向蓄积特性与铁离子的细胞毒性结合,可实现“靶向递送+局部杀伤”的双重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炭基质可能调节铁离子的释放速率,优化ROS生成效率,避免游离铁离子引发的全身毒性。
2. 免疫调节作用(推测)
纳米颗粒本身可能激活机体免疫反应,如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或通过铁死亡(ferroptosi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清除能力。
D1241纳米炭铁混悬注射液的作用机制可能融合了纳米载体的靶向蓄积、炭基材料的缓释与示踪功能、铁离子的细胞毒性与影像辅助作用,通过多环节协同实现对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或诊断辅助。具体机制需结合药物研发细节进一步验证。


咨询客服



显著优势


纳米炭铁混悬注射液(CNSI-Fe)作为一款结合纳米炭与铁元素的创新型抗癌药物,其优势可能源于独特的材料设计、靶向递送机制及多维度作用模式。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相较于传统抗癌药物或同类靶向药物的潜在优势:
一、靶向递送效率高,减少全身毒性
1. 双重靶向机制增强肿瘤蓄积
被动靶向(EPR效应):纳米级颗粒(10-100nm)可通过肿瘤血管的高渗透性和淋巴回流障碍,在肿瘤组织被动蓄积,减少对正常器官的暴露。
可能的主动靶向(若存在修饰):若表面修饰靶向配体(如抗体、肽段),可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受体,进一步提高肿瘤部位药物浓度,降低正常组织毒性(传统化疗药物常因全身分布导致脱发、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2. 局部滞留特性优化治疗窗口
纳米炭的高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可使药物在注射部位(如肿瘤内或淋巴结)形成“储库”,缓慢释放铁离子及其他成分,延长局部作用时间,减少全身给药频率。
二、多模式协同抗癌,降低耐药性
1. 化学毒性+氧化应激双重杀伤
铁离子的细胞毒性:通过Fenton反应产生活性氧(ROS),诱导肿瘤细胞氧化损伤,破坏DNA、蛋白质和脂质,引发凋亡或坏死(传统化疗药物多通过单一靶点抑制细胞分裂)。
铁超载干扰代谢:肿瘤细胞对铁需求更高,纳米铁可通过超载铁离子干扰其铁稳态,抑制增殖,与传统药物作用机制互补,可能减少耐药性发生。
2. 免疫调节与铁死亡协同作用
纳米颗粒本身可能激活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铁离子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一种非凋亡性细胞死亡),与免疫治疗联用可能增效(传统药物较少直接调节免疫)。
三、诊疗一体化设计,提升治疗精准性
1. 影像辅助功能实时监测
铁元素可作为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纳米炭可作为淋巴示踪剂,实现“治疗 + 影像”同步:治疗前:通过MRI定位肿瘤及转移淋巴结;治疗中:监测药物分布与蓄积效率;治疗后:评估疗效及复发风险(传统药物缺乏实时监测功能)。
2. 手术导航与治疗结合
纳米炭的淋巴示踪特性可帮助手术中精准识别转移淋巴结(类似临床已用的纳米炭混悬液),同时局部释放铁离子杀伤残留肿瘤细胞,实现“诊断标记+术后辅助治疗”一体化。
四、剂型与材料优势提升药效
1. 缓释控释减少给药负担
混悬液剂型中的纳米颗粒可缓慢释放药物,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如传统化疗需频繁输液,患者依从性低)。
2. 生物相容性与稳定性优势
纳米炭和铁均为生物相容性材料,炭基质可保护铁离子免受体内酶解,提高药物稳定性(对比脂质体等载体可能更耐降解)。
五、与现有疗法的互补性
1. 联合治疗潜力显著
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抗体)联用,通过铁死亡增强肿瘤细胞对免疫攻击的敏感性;也可与化疗、靶向药联合,实现多机制协同抗癌(传统药物联合治疗常因毒性叠加受限)。
纳米炭铁混悬注射液的核心优势在于“靶向递送+多机制杀伤+诊疗一体化”的创新设计,相比传统抗癌药物,其在降低全身毒性、提升治疗精准性及联合治疗潜力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随着II期临床试验的推进,这些优势将通过更广泛的临床数据得到进一步验证。

临床试验数据

纳米炭铁混悬注射液的临床试验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初步抗肿瘤活性,其独特的靶向递送和多机制杀伤特性为晚期实体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但目前仍处于II期试验阶段,完整的疗效评估(如ORR、PFS)和长期安全性数据需后续试验验证。若II期结果理想,该药物有望成为“诊疗一体化”抗癌药物的代表,尤其在联合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中展现优势。

纳米炭铁混悬注射液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相关数据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目前正在进行Ib/IIa期临床试验。以下是其I期临床试验数据:
剂量爬坡试验结果:I期临床30-120mg爬坡试验为单臂、单药、1-2次给药。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ORR)为12.5%,疾病控制率(DCR)达到87%。具体来看,完全缓解(CR)1 例,部分缓解(PR)1 例,病情稳定(SD)12 例,病情进展(PD)2 例,总共入组16例患者。
动物实验疗效对比1:在H22荷瘤小鼠的瘤内注射实验中,与顺铂治疗组做了疗效对比。在14天的观察期内,对照组肿瘤体积为1174mm³,纳米炭铁混悬注射液治疗组肿瘤体积为415mm³,顺铂治疗组肿瘤体积为583mm³,纳米炭铁混悬注射液和顺铂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4.7%和50.3%。从肿瘤重量来看,对照组肿瘤重量为1.09g,顺铂组为0.58g,纳米炭铁混悬注射液治疗组为0.44g,两者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59.6%和46.8%。
目前暂无公开的完整II期临床试验数据,II期临床试验将进一步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预计会得出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等关键疗效指标数据。
具体咨询客服


患者临床获益

1)免费用药:研究药物免费使用,直至疾病进展。
2)免费检查:知情后试验所需相关检查免费。
3)交通补助:临床研究相关的交通补助。
4)专家定期随访:全程专家团队服务,机构长期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

1、病理报告,免疫组化
2、最新一次住院病历(出、入院)
3、最新1-2次影像报告(CT等)
4、基因检测报告(肺腺癌必须提供)
5、一个月内血检报告
6、乙肝、丙肝、艾滋、梅毒检查等
具体咨询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