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硼中子俘获治疗
头颈部恶性肿瘤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生在头颈部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的统称,包括口腔癌、鼻咽癌、喉癌等多种类型。在全球范围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对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等。然而,对于复发或不可切除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这些传统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患者的预后较差,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是一种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型放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含硼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选择性聚集,然后用中子束照射肿瘤部位,硼原子与中子发生核反应,释放出具有短射程、高LET(线性能量转移)的α粒子和锂离子,从而特异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小。注射用硼 [10B] 法仑作为一种含硼药物,有望在肿瘤组织内实现高选择性聚集,与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联合应用,可能为复发或不可切除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作用机制

注射用硼 [¹⁰B] 法仑联合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BNCT)治疗复发或不可切除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是基于硼中子俘获治疗的核心原理,结合硼 [¹⁰B] 法仑的靶向递送特性实现的。
1.硼 [¹⁰B] 的靶向富集:精准定位肿瘤细胞
注射用硼 [¹⁰B] 法仑的核心作用是将具有核反应活性的硼-10(¹⁰B) 特异性递送至头颈部恶性肿瘤细胞内,且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通常要求达到10:1以上的浓度比)。其靶向性可能通过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例如: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某些受体(如叶酸受体、生长因子受体等),而硼 [¹⁰B] 药物可通过与这些受体结合被主动摄取;此外,肿瘤组织的血管通透性较高(“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也可能促进硼药物在肿瘤内的蓄积。
2. 中子束的精准照射:引发核反应
当肿瘤组织中富集足够浓度的¹⁰B后,使用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释放的低能热中子束(或超热中子束) 照射肿瘤部位。此时,¹⁰B与热中子发生特异性核反应:10B+n(热中子)→7Li(锂离子)+α粒子(氦核)+γ射线。反应产生的α粒子和锂离子均为高LET(线性能量转移)射线,具有极强的电离能力,但射程极短(仅5-9微米,约相当于1-2个细胞直径)。
3. 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降低正常组织损伤
由于α粒子和锂离子的射程极短,其能量仅能作用于富集了¹⁰B的肿瘤细胞内部,直接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造成双链断裂),导致细胞死亡;而周围未富集¹⁰B的正常组织,即使受到中子照射,也几乎不会受到核反应的影响。这种“靶向富集+局部核反应”的特点,使得BNCT能够在精准杀伤复发或不可切除的头颈部肿瘤(如鼻咽癌、口腔癌等)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器官(如脑干、脊髓、唾液腺等),尤其适合头颈部这类解剖结构复杂、邻近重要组织的肿瘤治疗。
4. 针对复发或不可切除肿瘤的优势机制
头颈部恶性肿瘤复发或不可切除时,往往已接受过放疗、化疗等治疗,肿瘤细胞可能对常规治疗产生耐药性,且正常组织耐受剂量已接近极限。BNCT的作用机制与常规放疗(依赖 X射线、γ射线等低LET射线)完全不同,对放疗耐药的肿瘤细胞仍可能有效;其对正常组织的低损伤特性,可用于无法再次接受常规放疗的复发患者,或无法手术切除(如侵犯大血管、颅底等)的肿瘤。
该联合治疗的核心机制是“靶向硼富集+中子诱发核反应+局部精准杀伤”,通过将硼 [¹⁰B] 特异性递送至肿瘤细胞,利用中子束引发核反应产生的短程高能粒子,选择性破坏肿瘤细胞,实现对复发或不可切除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同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这一机制使其在难治性头颈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应用潜力。


显著优势

对复发 / 不可切除肿瘤的“二次治疗”可行性
头颈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口腔癌等)复发或不可切除时,患者往往已接受过手术、放疗(如IMRT、质子治疗)或化疗,常规治疗面临两大困境:
正常组织耐受极限: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邻近脑干、脊髓、唾液腺等关键器官,常规放疗后正常组织已接近最大耐受剂量,再次放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放射性脑病、吞咽功能障碍);
肿瘤耐药性:复发肿瘤细胞可能对化疗药物或常规放疗射线(低LET射线)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大幅下降。
而该联合治疗的优势在于:BNCT的杀伤机制依赖¹⁰B与中子的核反应,与常规放疗(依赖X射线、γ射线)完全不同,对放疗耐药的肿瘤细胞仍可能有效;其短程高能粒子(α粒子、锂离子)仅作用于富集¹⁰B的肿瘤细胞,对周围已受损的正常组织损伤极小,可用于无法再次接受常规放疗的复发患者,或无法手术切除(如侵犯大血管、颅底)的肿瘤。
精准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
头颈部肿瘤治疗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在杀伤肿瘤的同时保护周围重要组织(如视神经、听神经、唾液腺等)。该联合治疗通过双重精准性实现低毒高效:
药物靶向富集:注射用硼 [¹⁰B] 法仑可通过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如EGFR、叶酸受体等)或肿瘤微环境(如高通透性血管),使¹⁰B在肿瘤组织中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理想状态下达到10:1以上);
核反应的短程效应:¹⁰B与中子反应产生的α粒子和锂离子射程仅5-9微米(约1-2个细胞直径),能量仅作用于肿瘤细胞内部,几乎不损伤邻近的正常组织。
这种特性使得治疗后患者的放射性损伤(如口干、张口困难、听力 / 视力下降)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放疗,大幅提高生活质量。
药代动力学特性适配治疗需求
I期临床研究中,药代动力学(PK)评估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验证硼 [¹⁰B] 法仑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效率和滞留时间是否匹配中子照射时机,其优势体现在:
快速富集与适度滞留:理想的PK曲线应显示药物注射后迅速被肿瘤细胞摄取,在肿瘤内维持高浓度(满足治疗所需的¹⁰B阈值),同时正常组织中药物快速清除,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潜在损伤;
个体差异可控:通过PK研究可确定最佳给药剂量和照射时间窗,确保不同患者(如肝肾功能差异、肿瘤类型差异)均能达到有效的肿瘤硼浓度,提高治疗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I期临床研究的早期潜力优势
作为I期研究,其核心目标是评估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而该联合治疗在早期探索中已显示出独特潜力:
安全性可控:由于靶向性强,即使在剂量递增阶段,严重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可能低于常规化疗或再程放疗;
初步疗效信号:对于常规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能观察到肿瘤缩小(客观缓解)或稳定(疾病控制)的早期迹象,为后续 II/III 期研究奠定基础,尤其对无法手术、无其他治疗选择的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存希望。
综上所述
该联合治疗的显著优势可概括为:对难治性肿瘤(复发/不可切除)的适应性强、靶向性精准(保护正常组织)、毒副作用低、药代动力学特性适配治疗需求,尤其适合头颈部肿瘤复杂解剖部位的治疗,为常规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潜在的“精准爆破”式治疗选择。I期研究的结果将进一步明确其安全性边界和剂量优化方向,推动该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试验进展

注射用硼 [10B] 法仑和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治疗复发或不可切除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I期临床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结果,具体如下:
安全性:在首批临床研究中,三位复发性头颈癌患者在接受加速器BNCT治疗一个月后,整体安全性良好。另外,根据中硼医疗BNCT药械创新产品I期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治疗情况,BNCT治疗后7天,经过严格的医学观察,患者各项状态良好。
有效性:在首批临床研究中,三位复发性头颈癌患者在接受加速器BNCT治疗一个月后,肿瘤得到有效控制。此外,一项发表在《Wiley Online Library》的研究结果显示,在72例头颈癌患者中,BNCT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80.5%,近一半患者实现完全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