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帮助三方药企,完成入组
严格筛选患者,把控患者的依从性
全国各地患者资源

不想化疗怎么办?“魔法子弹”新解:疾病控制率高达91.7%,ADC抗癌新药YL201对决盐酸托泊替康,谁主小细胞肺癌治疗沉浮?

发布日期:2025-09-08 14:28:49   来源 : 蝼蚁之聊临研    浏览量 :6
蝼蚁之聊临研 发布日期:2025-09-08 14:28:49  
6

抗癌领域的“魔法子弹”——YL201

靶向B7-H3的精准打击



▷▷▷


    在全球疾病谱中,肺癌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2022年肺癌新发病例约250万例,占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的12.4% ,死亡病例约180万例,占比18.7%,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首位,连续十年成为全球癌症死亡率之首。东亚地区更是肺癌的高发区域,病例数占全球的50%左右,其中中国的新发病例占比超过四成。肺癌已然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 “头号杀手”。


    肺癌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10%-15%。别看它占比相对不高,但其恶性程度却令人咋舌。小细胞肺癌癌细胞分裂增殖速度极快,倍增时间短,就像一群疯狂生长的“坏细胞”,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全身各个部位的转移。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是晚期,病情严重程度超乎想象。比如,一位长期吸烟的中年男性,因咳嗽、胸痛就医,本以为是普通的呼吸道疾病,结果检查后却被确诊为小细胞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肝脏、骨骼等多个部位,这让患者和家属都难以接受。


    小细胞肺癌在治疗上对化疗、放疗起初比较敏感,初治时缓解率较高。许多患者在接受化疗或放疗后复查,会惊喜地发现肿瘤有明显的缩小,就像看到了战胜病魔的曙光。然而,这种缓解往往只是暂时的。化放疗一旦停止,大概半年之后复查,就会发现肿瘤又卷土重来,再次生长,而且还容易产生耐药性。这就好比敌人打不死,还变得更强大了,给后续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在经历几轮化疗后,肿瘤不再对药物敏感,治疗陷入僵局,病情逐渐恶化。


    当小细胞肺癌发展到复发性阶段,治疗更是陷入了困境。此时,患者的身体状况已经因为前期的治疗和疾病的消耗变得十分虚弱,而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手段却极为有限。传统的化疗药物,由于癌细胞的耐药性,效果大打折扣;放疗也因为患者身体的耐受性问题,不能无限制地使用。据统计,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大约只有9-11个月,而复发性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则更加不容乐观,他们急需新的治疗方法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针对复发性小细胞肺癌的新疗法,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无数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都在为之努力探索,希望能为这些患者带来新的生机。

▷▷▷



ADC药物

 抗癌领域的“魔法子弹”

    在肺癌治疗的艰难探索中,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出现,宛如一道曙光,为攻克这一顽疾带来了新的希望,成为了抗癌领域中备受瞩目的“魔法子弹”。ADC药物,是一种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通过化学连接子连接而成的新型生物治疗药物 ,它巧妙地融合了抗体的特异性靶向能力和细胞毒性药物的强大杀伤作用,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


    ADC药物的结构犹如一个精心设计的“组合武器”,由三个关键部分构成。单克隆抗体是这个武器的“导航系统”,它能够凭借高度的特异性,精准地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就像给癌细胞贴上了专属的“追踪标签”;连接子则像是一座坚固的“桥梁”,负责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紧密相连,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它能确保药物稳定存在,不被提前释放,而当到达肿瘤细胞时,又能适时断裂,释放出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是真正的“致命武器”,一旦被释放到肿瘤细胞内,便能发挥强大的杀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诱导其凋亡。例如,对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细胞,HER2靶向ADC药物中的抗体可以特异性地结合到癌细胞表面的HER2蛋白上,然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连接子在细胞内特定环境下裂解,释放出细胞毒性药物,对癌细胞进行杀伤。


    ADC药物的作用机制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斩首行动”。当ADC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后,抗体部分就开始发挥其“导航”功能,它会在茫茫细胞海洋中,凭借敏锐的“嗅觉”,迅速找到肿瘤细胞表面的靶抗原并与之结合,形成ADC-靶抗原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就像是一个被标记的“目标物”,随后被肿瘤细胞通过内吞作用摄入细胞内部。进入细胞后,连接子在特定的细胞内环境,如溶酶体的酸性环境或特定酶的作用下发生裂解,释放出细胞毒性药物。这些药物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杀手”,在肿瘤细胞内部发挥作用,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周期等关键生理过程,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而且,部分ADC药物释放的细胞毒性药物还具有“旁观者效应”,不仅能杀死直接结合了ADC的肿瘤细胞,还能对周围未结合ADC但临近的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对肿瘤细胞的打击范围。


YL201:靶向B7-H3的精准打击

    YL201作为宜联生物自主研发的明星产品,是一款靶向B7-H3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它巧妙地利用了宜联生物独有的TMALIN技术平台,如同一位精心筹备的猎手,将人源抗B7-H3单克隆抗体与新型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通过可被蛋白酶切割的连接子紧紧相连,药物抗体比精准地达到了8,构建起了一个高效且精准的抗癌“组合武器”。


    B7-H3,这个在肿瘤免疫调节和肿瘤进展中扮演着双重角色的关键蛋白,为YL201的精准打击提供了“靶心”。它是B7免疫检查点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都呈现出过度表达的状态。就像一个背叛身体的“内奸”,在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以及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众多癌症中,B7-H3的过度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紧密相关 。它不仅帮助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还通过非免疫机制,如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增强治疗抵抗以及诱导血管生成等方式,为肿瘤的发展“添砖加瓦”。


    YL201的作用过程堪称一场精妙绝伦的“斩首行动”。在进入人体后,其抗体部分就如同训练有素的“侦察兵”,凭借着对B7-H3的高度特异性识别能力,迅速在茫茫细胞海洋中找到肿瘤细胞表面的B7-H3抗原,并与之紧密结合。一旦结合成功,就如同给肿瘤细胞贴上了致命的 “死亡标签”,随后,整个YL201-B7-H3复合物被肿瘤细胞通过内吞作用摄入细胞内部。进入肿瘤细胞后,YL201展现出了独特的双重裂解机制,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ADC药物的“秘密武器”。一方面,利用肿瘤微环境中特有的蛋白酶,YL201的连接子在肿瘤细胞外就可以发生裂解,释放出细胞毒性药物,直接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这种胞外裂解机制能够在肿瘤细胞周围形成一个“药物杀伤场”,对周围的肿瘤细胞也能产生杀伤作用,扩大了打击范围;另一方面,当YL201进入细胞内的溶酶体后,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和特定酶的作用下,连接子再次发生裂解,释放出更多的细胞毒性药物,从肿瘤细胞内部给予致命一击。就像一位智勇双全的战士,从内外两个方向同时攻击肿瘤细胞,让肿瘤细胞无处可逃。而新型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作为强大的“致命武器”,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信号通路,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


盐酸托泊替康: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传统力量

    盐酸托泊替康,作为传统化疗药物中的一员,已经在癌症治疗领域奋战多年,为无数患者带来过希望的曙光。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内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拓扑异构酶I在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就像一位勤劳的“DNA 解旋”,能够诱导DNA单链发生可逆性断裂,从而使DNA螺旋链得以松解,为DNA的复制和转录创造条件。而盐酸托泊替康就像一个“捣乱分子”,当它进入细胞后,会与拓扑异构酶I-DNA复合物紧密结合,如同给“解旋工”戴上了枷锁,阻碍了断裂的DNA单链重新连接。这样一来,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就无法正常进行,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裂也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在细胞周期中,D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S期,盐酸托泊替康对处于S期的细胞毒性作用尤为显著,因此它是一种典型的S期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这意味着它主要针对正在进行DNA合成的肿瘤细胞发挥作用,而对处于其他细胞周期阶段的细胞影响相对较小。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专门切割那些活跃分裂的肿瘤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然而,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适应性,长期使用盐酸托泊替康容易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使得药物的治疗效果逐渐下降,这也是传统化疗药物面临的一大困境。


两者机制对比

    从靶向性来看,YL201展现出了极高的精准度,它以B7-H3为明确靶点,如同精准制导的导弹,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B7-H3抗原,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大大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误伤。而盐酸托泊替康的作用靶点相对较为宽泛,它作用于细胞内广泛存在的拓扑异构酶I,虽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但同时也会对一些正常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产生影响,导致较多的副作用。


    在作用方式上,YL201采用了独特的ADC技术,将抗体的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强大杀伤作用相结合,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后,利用双重裂解机制从内外两个层面释放细胞毒性药物,对肿瘤细胞进行全方位的攻击,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旁观者效应,能够杀伤周围未直接结合药物的肿瘤细胞;而盐酸托泊替康则是直接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DNA复合物,通过阻断DNA的复制和转录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作用方式相对较为单一。


    从耐药性方面考虑,由于YL201独特的作用机制和精准的靶向性,目前尚未发现其与传统化疗药物类似的耐药问题,为复发性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而盐酸托泊替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肿瘤细胞容易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拓扑异构酶I表达水平的改变、药物外排泵的激活等,导致治疗效果逐渐降低,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长期应用。综上所述,YL201与盐酸托泊替康在作用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YL201的精准靶向和独特作用方式为复发性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在临床治疗中展现出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数据

    YL201在临床试验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其公布的 I/II 期试验数据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肿瘤治疗领域闪耀着希望的光芒。这是一项在中、美两国同步开展的国际多中心研究,从试验设计之初,就秉持着严谨科学的态度,旨在全面、精准地评估YL201在多种晚期实体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研究过程中,共纳入了312例晚期实体瘤患者,这些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病史和身体状况,涵盖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n=79)、鼻咽癌(NPC,n=75)、驱动基因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n=68)等多种肿瘤类型。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 “探路者”,参与到这场探索抗癌新疗法的征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受试者既往均接受过标准治疗,其中60%接受过2线以上治疗,这意味着他们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已经历经了重重困难,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们依然怀揣着对生的希望,积极参与到YL201的临床试验中。


    在剂量递增研究阶段,研究团队小心翼翼地在0.8-3.0mg/kg共6个剂量水平进行探索,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密切关注着患者的身体反应,仔细记录每一个数据。最终,在2.8和3.0mg/kg剂量组下分别观察到1例和2例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事件,基于这些数据,2.0和2.4mg/kg 被选作后续的推荐扩展剂量,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队列中,共计72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他们的病情都十分严重。这些患者既往全部接受过含铂化疗,95%接受过anti-PD- (L) 1治疗,然而病情却依然进展,传统的治疗方法似乎已经对他们失去了效果。但是,YL201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曙光。在接受YL201治疗后,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令人惊喜的68.1%(≥2.0mg/kg ORR 为70.0%),这意味着近七成的患者肿瘤出现了明显的缩小,他们看到了战胜病魔的希望。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6.2个月(≥2.0mg/kg mPFS为6.2个月),在这6.2个月的时间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更令人振奋的是,YL201在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与整体人群可比。脑转移是小细胞肺癌患者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一旦发生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往往很差。然而,在这项试验中,脑转移患者(n=26)接受YL201治疗后的ORR为52.2%,mPFS为5.3个月。这一数据表明,YL201能够有效地穿透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瘤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为那些被脑转移折磨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



对比同类优势

    YL201作为一款靶向B7-H3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对比同类药物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疗效显著:

    小细胞肺癌:在72例可评估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YL201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63.9%,疾病控制率DCR达91.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6.3个月。而现有二线治疗药物拓扑替康的ORR约为24%,芦比替定的ORR约为35%,YL201的疗效显著优于它们。


    鼻咽癌:在70例可评估的鼻咽癌患者中,YL201的ORR为48.6%,DCR为9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8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8.4个月。相比之下,多西他赛的客观缓解率约为24%,PD-1抗体的客观缓解率在20-30%不等,YL201的疗效明显更优。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在24例可评估的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中,YL201的ORR为54.2%,该瘤种此前缺乏有效的后线治疗手段,YL201填补了这一空白。


    安全性好:YL201的3级或以上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为54.5%,以中性粒细胞减少(31.7%)最为常见,治疗中断率为5.4%,剂量减少率为17.0%,相对较低。间质性肺病(ILD)的发生率仅为1.3%,低于同类B7H3的ADC药物DS-7300治疗后ILD的发生率(6.9%)。


    作用机制独特:YL201采用宜联生物自主研发的TMALIN技术平台,通过肿瘤微环境激活型linker搭载新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具有独特的“双保险”释放机制。在肿瘤组织特有的酸性环境中,连接子中的蛋白酶敏感键被特异性切割,使药物在抵达肿瘤部位时即可部分释放,形成局部高浓度药物风暴,穿透性杀伤周边癌细胞;当ADC被肿瘤细胞内吞后,连接子在溶酶体酸性环境中完全断裂,释放全部载荷,这种“内外夹击”策略使药物利用率提升3倍以上。


    疗效与靶点表达量无关:YL201的疗效与B7H3靶点表达量无关,这意味着即便检测显示靶点表达量不高的患者,也可能从治疗中获益,打破了传统靶向治疗的认知边界,扩大了适用患者群体。

▷▷▷

    在肺癌治疗的漫长征程中,复发性小细胞肺癌始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险峻山峰,给患者和医疗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YL201作为一款靶向B7-H3的ADC药物,在这场与病魔的较量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与传统的盐酸托泊替康相比,YL201在作用机制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它以B7-H3为精准靶点,利用 DC技术将抗体的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强大杀伤作用完美结合,通过独特的双重裂解机制,从内外两个层面给予肿瘤细胞致命一击,这种精准打击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临床试验数据是YL201实力的有力证明。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队列中,YL201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高达68.1%(≥2.0 mg/kg ORR为70.0%)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6.2个月(≥2.0 mg/kg mPFS 为6.2个月),在脑转移患者中也展现出了与整体人群可比的疗效,这些数据均显著优于盐酸托泊替康。在安全性方面,YL201的耐受性良好,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明显少于盐酸托泊替康,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体验。


    展望未来,YL201在肺癌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一线治疗探索中,有望为初诊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改变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在联合治疗方案上,与免疫治疗药物、其他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的联合,将进一步挖掘其治疗潜力,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而在其他肿瘤类型的应用拓展中,B7-H3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高表达,让YL201有机会惠及更多的肿瘤患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以YL201为代表的ADC药物将在肺癌治疗领域掀起新的变革,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逐步将肺癌从致命的“绝症” 转变为可控制的“慢性病”,让患者能够拥有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质量的生活。在这场与肺癌的战斗中,我们正向着胜利的方向不断迈进,未来充满希望 。




肿瘤患者免费用药
癌症患者临床试验招募平台
肿瘤患者免费治疗
肺癌患者靶向精准免费治疗
无锡鼎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商务合作:
微 信:
患者报名:
微信咨询
19952735573
凝 心 聚 力 担 使 命 , 携 手 共 创 新 未 来 !
商务合作
患者报名
Copyright © 2024 无锡鼎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