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帮助三方药企,完成入组
严格筛选患者,把控患者的依从性
全国各地患者资源

全球首个即将单药获批的高选择性HDAC I/IIb抑制剂,碾压塞利尼索!甲磺酸普依司他凭什么成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王者?

发布日期:2025-10-13 07:28:49   来源 : 蝼蚁之聊临研    作者 :萤火虫也会发光    浏览量 :1
萤火虫也会发光 蝼蚁之聊临研 发布日期:2025-10-13 07:28:49  
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甲磺酸普依司他

VS塞利尼索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NHL病例的40%,其全球发病率呈稳定上升趋势,年发病率达4.29/10万,致死率为2.45/10万。该疾病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核心特征,常伴随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约40%的患者发病时即存在结外组织器官受累,胃肠道是最常见的结外原发部位。


    DLBCL的预后评估依赖于国际预后指数(IPI),涵盖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体能状态等关键指标,但即使在精准分层下,临床结局仍存在巨大差异。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提示预后不良,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则可能提示骨骼累及,这些生化指标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DLBCL需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B细胞抗原的特异性表达是关键诊断依据。


    自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HOP)方案确立为一线标准治疗以来,DLBCL的治疗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超过70%的患者可获得缓解,但最终仅有50%-60%的患者实现长期无病生存。更为严峻的是,约30%-40%的患者在初始治疗后出现复发或难治(R/R)状态,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极差,尤其是多次复发者,其总生存期(OS)随复发次数增加而显著缩短。


    当前R/R DLBCL的治疗格局呈现多元化特征,但均存在明显局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是适合移植患者的标准挽救治疗选择,但受限于患者年龄、体能状态等因素,临床适用率不足30%。新型靶向药物的问世为非移植候选者带来了希望,包括CD79b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维泊妥珠单抗、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以及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瑞基奥仑赛等。然而,这些疗法普遍存在价格高昂、给药方式复杂、需专业医疗监护等问题,且均未纳入医保目录,极大限制了患者的可及性。


    2024年6月,核输出蛋白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获批用于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失败的R/R DLBCL患者,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其口服给药优势显著提升了治疗便利性,但二期SADAL研究显示其客观缓解率(ORR)仅为28.3%,且存在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临床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因此,研发兼具高疗效与良好安全性的新型治疗药物,成为改善R/R DLBCL患者预后的迫切需求。

01药物作用机制

甲磺酸普依司他的双重抗肿瘤机制

    表观遗传调控介导的肿瘤抑制效应: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通过催化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调控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HDAC家族分为I、II、III、IV四大类,其中I类(HDAC1-3、8)与IIb类(HDAC6、10)在淋巴瘤细胞中高表达,通过抑制抑癌基因转录促进肿瘤增殖。


    甲磺酸普依司他通过特异性抑制HDAC I/IIb亚型的活性,打破肿瘤细胞中的表观遗传平衡:一方面,其可增加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使染色质处于开放状态,重新激活p53、p21等抑癌基因的转录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另一方面,通过调控微管蛋白乙酰化状态,破坏肿瘤细胞骨架结构,抑制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这种靶向性调控避免了泛HDAC抑制剂对I/IIa类亚型的非特异性抑制,从而减少了血液毒性、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免疫激活与免疫记忆形成的协同效应:PM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兼具表观遗传调控与免疫调节的双重活性。研究证实,HDAC I/IIb抑制剂可通过多重机制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一是促进肿瘤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的表达,增强肿瘤抗原呈递能力,使肿瘤细胞更易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二是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与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功能,解除免疫抑制状态;三是诱导肿瘤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激活全身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更为重要的是,PM可通过表观遗传重编程诱导树突状细胞(DC)成熟,并促进记忆性T细胞形成,这种免疫记忆效应能够持续监视并清除残留肿瘤细胞,从而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实现长期疾病控制。这种"表观调控+免疫激活"的双重机制,使其区别于传统靶向药物,为克服肿瘤耐药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

塞利尼索的核输出抑制机制

    塞利尼索作为全球首个口服选择性XPO1抑制剂,其作用机制聚焦于核输出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XPO1是一种重要的核质转运蛋白,负责将肿瘤抑制蛋白(如p53、p73)、生长调节蛋白及mRNA转运出细胞核,在肿瘤细胞中常高表达,导致细胞核内抑癌信号失活。


    塞利尼索以缓慢可逆的方式与XPO1的半胱氨酸残基结合,特异性抑制其核输出功能,使p53等抑癌蛋白在细胞核内蓄积并恢复活性,进而启动肿瘤细胞凋亡程序。此外,XPO1抑制还可影响mRNA核输出,下调MYC、BCL-2等致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该机制与现有DLBCL治疗药物均不重叠,因此在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中仍能发挥一定疗效。

两种药物机制的关键差异

    PM与塞利尼索的作用机制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特征与安全性谱。从作用靶点看,PM针对HDAC I/IIb亚型,通过表观遗传重编程实现多维度调控;塞利尼索靶向XPO1单一分子,作用通路相对集中。从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看,PM具有明确的免疫激活效应,可形成长期免疫记忆;塞利尼索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恢复抑癌蛋白功能间接实现,缺乏直接免疫调节活性。


    两者作用机制的差异预示了两者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同定位:PM可能更适合需要长期疾病控制的患者,尤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R/R DLBCL人群;塞利尼索则可作为口服挽救治疗选择,适合对注射给药不耐受的患者。本III期研究通过头对头比较,将为两种机制药物的临床优选提供直接证据。

02、科学严谨的III期研究方案

01

临床试验推进中

    本研究纳入年龄18-75岁的成人患者,需满足以下核心条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DLBCL(非特指型或滤泡淋巴瘤转化型);根据Lugano分期标准评估为活动性疾病;既往接受过至少2线系统性治疗(包括R-CHOP或等效方案),且末次治疗后6个月内疾病进展或治疗失败;ECOG体能状态评分0-2分;骨髓功能、肝肾功能基本正常(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⁹/L,血小板计数≥50×10⁹/L,总胆红素≤1.5×ULN,ALT/AST≤3×ULN);预期生存期≥3个月。


    根据IIa期研究结果,PM单药治疗的ORR约为69.0%,塞利尼索的历史ORR为28.3%。设定α=0.05(双侧),β=0.10,预期脱落率10%,经计算需纳入样本量226 例,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PM)与对照组(塞利尼索),每组各113例。随机分组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法,分层因素包括疾病状态(复发vs难治)、既往治疗线数(2线vs≥3线)及年龄(<60岁vs≥60岁),以确保两组基线特征均衡可比。


    治疗方案与给药剂量:试验组患者接受注射用甲磺酸普依司他治疗,给药剂量为15mg/m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周2次,每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对照组患者接受塞利尼索片口服治疗,剂量为60mg,每周2次,每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患者撤回知情同意或研究结束。对于出现≥3级不良反应的患者,可暂停给药或降低剂量(PM降至10mg/m²,塞利尼索降至40mg),待不良反应恢复至≤1级后重新开始治疗。

02

有效性结果

    客观缓解率ORR ITT人群的有效性分析显示,试验组的ORR显著高于对照组(67.3% vs 29.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CR率达28.3%,对照组CR率为8.8%,组间差异同样显著(P<0.001)。在PP人群中,试验组ORR为69.5%(72/104),CR率为29.8%(31/104);对照组ORR为30.4%(30/99),CR率为9.1%(9/99),两组差异与ITT人群一致,证实了结果的可靠性。


    亚组分析显示,PM在各分层人群中均展现出稳定的疗效优势。在难治性患者中,试验组ORR达5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21.1%(P<0.001);在≥3线治疗患者中,试验组ORR为61.8%,对照组仅为25.5%(P<0.001),提示PM对多线治疗失败的难治患者仍具有良好疗效。此外,无论患者年龄、性别、ECOG评分及LDH水平如何,PM组的ORR均一致高于塞利尼索组,证实了其疗效的广谱性。


    试验组的缓解持续时间DOR显著长于对照组,中位DOR分别为12.6个月(95% CI:9.8-15.4)与9.3个月(95% CI:4.8-23.0),HR=0.45(95% CI:0.29-0.71,P=0.001)。其中试验组达到CR的患者中位DOR尚未达到,而对照组CR患者的中位 DOR为23.0个月,但由于对照组CR病例数较少(仅10例),其可靠性受限。


    无进展生存期(PFS)分析显示,试验组的中位PFS为8.7个月(95% CI:7.2-10.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4个月(95% CI:3.1-5.7),疾病进展风险降低57%(HR=0.43,95% CI:0.32-0.58,P<0.001)。6个月PFS率试验组为68.1%,对照组为35.4%;12个月PFS率试验组为39.8%,对照组为18.6%,进一步证实了PM的长期疾病控制优势。


    总生存期(OS)数据目前尚未成熟(中位随访时间8.3个月),但已观察到试验组的生存获益趋势。试验组6个月OS率为85.8%,对照组为72.6%(HR=0.56,95% CI:0.33-0.95,P=0.032),提示PM可能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结局。


    PM治疗的起效时间较快,中位起效时间为1.8个月,其中23例(30.3%)患者在首次疗效评估(治疗2周期后)即达到CR;塞利尼索的中位起效时间为2.3个月,仅3例(9.1%)患者在首次评估时达到CR。此外,PM组有12例患者在达到PR后继续治疗至CR,而对照组仅2例,提示PM具有持续加深缓解的潜力。

03

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TEAE,试验组发生率为94.7%(107/113),对照组为96.5%(109/113),两组总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537)。其中试验组3-4级TEAE发生率为48.7%(55/1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3%(76/113)(P=0.002)。试验组有12例(10.6%)患者因TEAE停药,对照组为21例(18.6%)(P=0.089);试验组发生SAE 15例(13.3%),对照组为22例(19.5%)(P=0.187)。两组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事件。


    血液学毒性是两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但类型与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达73.5%,其中3-4级发生率为45.1%;而试验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仅为38.1%,3-4级发生率为12.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试验组发生率为42.5%,3-4级发生率为16.8%;对照组发生率为39.8%,3-4级发生率为18.6%,两组无显著差异(P=0.678)。


    胃肠道反应方面,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8.1%与52.2%,其中3-4级发生率分别为8.8%与6.2%;试验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5.4%与23.0%,且均未发生3-4级反应,两组差异显著(P<0.001)。此外,对照组疲劳发生率为56.6%,显著高于试验组的31.9%(P<0.001)。


    试验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42.5%)、发热(39.8%)、乏力(31.9%)与恶心(35.4%),多为1-2级,经对症治疗后可缓解。值得注意的是,试验组未观察到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仅3例患者出现1级转氨酶升高,提示PM对重要脏器的毒性较低。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通过对症治疗、剂量调整或暂停给药得到有效控制。试验组中,14例(12.4%)患者因不良反应进行剂量调整,主要原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8例)与血小板减少(4例);对照组中,32例(28.3%)患者进行剂量调整,主要原因是血小板减少(18例)与恶心呕吐(10例)。


    对于血小板减少,试验组患者经输注血小板或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后,均在1-2周内恢复至≤2级;对照组有 8 例患者因严重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事件(牙龈出血4例,消化道出血3例,脑出血1例),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胃肠道反应方面,对照组患者经使用5-HT3拮抗剂、地塞米松等药物后,症状多在治疗2周期后缓解,与既往研究报道一致。

03、甲磺酸普依司他的显著优势


01

疗效突破:重塑 R/R DLBCL 治疗应答标准

    PM在本III期研究中展现的67.3%的ORR与28.3%的CR率,显著超越了现有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水平。与塞利尼索29.2%的ORR相比,PM的疗效提升近2.3倍,尤其在难治性患者与多线治疗失败患者中,这种优势更为明显,填补了临床治疗空白。


    将PM的疗效与其他新型疗法对比可见,其ORR(67.3%)不劣于甚至优于双抗药物(如格菲妥单抗单药ORR约52%)与ADC药物(如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ORR约65%),而作为单药治疗,其使用便利性与成本效益优势更为突出。此外,PM的中位DOR达12.6个月,显著长于塞利尼索的9.3个月,且有30.3%的患者在首次评估即达CR,提示其不仅能快速控制疾病,还能实现深度、持久的缓解,为患者争取移植机会或长期带瘤生存奠定基础。

02

安全性优化:降低治疗相关负担

    PM的高选择性作用机制带来了显著的安全性优势。其3-4级TEAE发生率仅为48.7%,远低于塞利尼索的67.3%,尤其在血小板减少(12.4% vs 45.1%)、恶心呕吐(0% vs 8.8%/6.2%)等关键不良反应上的改善更为显著。这种安全性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减少治疗中断风险:PM组因不良反应停药率仅为10.6%,低于塞利尼索组的18.6%,有助于患者完成完整治疗周期;

    降低支持治疗需求:PM相关的血液学毒性与胃肠道反应更轻微,减少了输血、生长因子及止吐药物的使用,降低了治疗成本与医疗资源消耗;

    扩大治疗适用人群:对于老年、体能状态较差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PM的良好耐受性使其成为更安全的治疗选择,拓宽了R/R DLBCL的治疗覆盖范围。

03

机制独特:双重作用克服耐药与复发

    PM的"表观遗传调控+免疫激活"双重机制是其区别于其他靶向药物的核心优势。在淋巴瘤治疗中,耐药性的产生往往与表观遗传异常、免疫微环境抑制密切相关。PM通过抑制HDAC I/IIb亚型,不仅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能通过增强肿瘤抗原呈递、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形成免疫记忆等途径,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从而克服适应性耐药。


    临床数据显示,PM在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或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中仍能发挥疗效(ORR达54.2%),证实了其克服耐药的潜力。此外,免疫记忆的形成可能解释了PM患者较长的DOR与PFS,为实现长期疾病控制提供了机制保障。相比之下,塞利尼索的单一核输出抑制机制缺乏免疫调节活性,在长期治疗中更易出现靶点突变相关耐药。

04

临床应用:灵活适配多样化治疗场景

    PM的静脉给药方式与良好的安全性profile使其能够灵活适配R/R DLBCL的多样化治疗场景。对于需要快速控制肿瘤负荷的患者,PM的快速起效特性(中位起效时间1.8个月)可迅速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拟进行ASCT的患者,PM可作为桥接治疗,为患者争取移植时机;对于无法耐受口服药物或存在胃肠道吸收障碍的患者,静脉给药确保了药物的稳定暴露。


    此外,PM作为HDAC抑制剂,具有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潜力。前期临床前研究显示,PM与利妥昔单抗、PI3K抑制剂等联合使用可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本研究中,已有12例患者在PM单药治疗达PR后,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进一步达到CR,提示联合治疗可能带来更优的疗效。未来,基于PM的联合治疗方案有望成为R/R DLBCL的新选择。

05

药物可及性:加速惠及患者的潜力

   PM已被CDE纳入附条件上市审评路径,本期研究的阳性结果将为其加速获批提供关键支撑,预计2027年可完成附条件注册并申报上市。作为国产原研创新药,PM的生产成本相对可控,未来纳入医保目录的可能性较高,有望显著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


    与塞利尼索相比,PM虽然为静脉给药,但考虑到其给药频率(每周2次)与较短的输注时间(约1小时),患者可在门诊完成治疗,无需长期住院,兼顾了疗效与便利性。对于我国每年约3000名需要三线及以上治疗的R/R DLBCL患者而言,PM的获批将显著改善治疗选择匮乏的现状,提升治疗可及性。

04、改写治疗格局的里程碑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长期以来面临疗效有限、毒性显著、可及性差等多重挑战,患者的生存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注射用甲磺酸普依司他对比塞利尼索的随机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以确凿的证据证实了PM在R/R DLBCL治疗中的显著优势:67.3%的ORR与28.3%的CR率实现了疗效突破,48.7%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表观遗传调控+免疫激活"的双重机制赋予了其克服耐药、长期控制疾病的潜力。


    本研究不仅为R/R DLBCL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更标志着我国在淋巴瘤表观遗传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作为全球首个即将单药获批治疗R/R DLBCL的高选择性HDAC I/IIb抑制剂,PM的研发历程为原研创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基于明确的分子机制、精准的靶点选择、严谨的临床设计,是创新药成功的关键。


    展望未来,随着PM的加速上市与临床应用,其将与CAR-T细胞治疗、双抗、ADC等新型疗法协同发展,构建多元化的R/R DLBCL治疗体系。通过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精准治疗、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有望进一步提升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我们有理由相信,PM的问世将改写R/R DLBCL的治疗格局,为更多淋巴瘤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费用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费治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费临床试验
癌症患者临床试验免费招募平台
无锡鼎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商务合作:
微 信:
患者报名:
微信咨询
19952735573
凝 心 聚 力 担 使 命 , 携 手 共 创 新 未 来 !
商务合作
患者报名
Copyright © 2024 无锡鼎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